早發性癡呆(早熟或早熟的瘋狂)是一個 100 多年前作為總稱使用的術語,指的是現在所謂的精神分裂症。 德國精神病學家埃米爾·克雷佩林(Emil Kraepelin,1856-1926)的工作最初使這個詞流行起來。 他深受卡爾·路德維希·卡爾鮑姆(Karl Ludwig Kahlbaum,1828-1899)的影響,卡爾鮑姆對年輕精神病患者的症狀進行了系統研究,並開始命名不同的綜合症。是,精神疾病的研究和資料處理方法的日益科學化收集和分類症狀組是心理學學科歷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
克雷佩林讚賞這種系統研究可以在診斷和預後方面取得的進步,因此對他的患者進行了縱向研究。 他進行的有條不紊的數據收集幫助他發現了模式,從而使他在教科書《精神病學》(1890 年代多次更新和重印)中對兩種形式的精神錯亂進行了分類。 這些疾病是躁鬱症(影響情緒,對治療有反應,甚至可以完全康復)和早發性癡呆(他聲稱,這種疾病的預後很差,慢性惡化不可避免,這使得這個名字很合適,因為青春期時發病)。 他將後一類描述為認知功能的瓦解,導致記憶喪失、注意力缺陷和缺乏對目標實現的堅持。
因此,當時這一類別包括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國際疾病和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ICD),現在稱為偏執型、緊張型和青少年型精神分裂症。 偏執型精神分裂症的特徵是妄想或幻覺,緊張症表現為不動或無目的的運動,青春期表現為思維混亂。
瑞士精神病學家Paul Eugen Bleuler(1857-1939)同意Kraepelin 將早發性癡呆視為一種退化性腦部疾病的概念,但認為該術語並不准確,因為發病不一定在青春期,而且“癡呆”表明一種不可避免的衰退,但並不總是如此。 他開始使用「精神分裂症」這個術語,儘管「精神分裂症」和「早發性癡呆」這兩個術語在20 世紀50 年代之前可以互換使用,但現在「精神分裂症」是這群精神障礙的術語。
1909 年,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1875 -1961) 作為布洛伊勒的助手開始了他的職業生涯,他在《論早發性癡呆心理學》中深受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作的影響,他使用精神分析方法來解釋患者的行為在布爾格霍茲利精神病院,而不是將其視為難以理解的瘋狂行為。 這被認為是一位後來被視為分析心理學創始人的人的早期重要著作。